• slider image 62
:::
綜合貼圖區

[新聞]《圓夢不嫌晚》71歲老人 95天孤舟橫渡太平洋

鄧哥
2006-10-04 12:25 #
商業週刊981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3238 『這個夢,他做了五十年.......』而自己.....還在作夢中..... 縮圖
Yvette
2006-09-09 12:23 #
真的很了不起捏~為了自己的夢想~到了70歲依然不放棄~希望在這裡釵h和他一樣有偉大夢想的人都能一一實現~~^^
幸福的未來很近。。。
Voyage9261010
2006-09-22 18:50 #
海上勇者又一名.....希望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能夠多多親近海洋...
卷毛
2006-09-29 08:40 #
引述商業週刊報導--「台灣第一位橫越太平洋的劉寧生,當年完成任務時是四十五歲。劉寧生認為,當時橫越太平洋,他和另一船員互相照應,且停靠了兩、三個點補給,村田和雄,不靠岸單獨航行,遠比一般航行難上五到十倍。」 台灣第一位橫越太平洋的是海洋之子劉寧生? 前不久這位海洋之子才跑去見半世紀前成札豱蝷茈閂v的「自由中國號」老船員周傳鈞、陳家琳,還說少年時期就聽到「自由中國號」橫渡太平洋的創舉,一直把6名船員視為偶像,也激發出自己對航海的熱情。 怎麼,海洋之子隔幾天自己就又利用媒體動手收割別人的第一! 看看下列報導: 自由中國號 沒引擎的老船 吹到美國 1955年.算是很遙遠的故事了. 台灣.基隆有六位很胡鬧的小伙子(打魚郎).用盡所有的關係.跑遍了相關的政府和民間機構.弄了一艘帆船............為了要參加美國杯帆船錦標賽.問題是他們都沒有駕駛帆船的經驗. 有幸參加基隆市舉辦的航海嘉年華.感謝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贊助.三年前即在曾樹銘的建議要提升台灣的海洋文化.和基隆的地方產業.就要找回台灣的驕傲.基隆的光榮.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自由中國號.積極的催生也等了三年.總算如願.雖然只有兩位前輩能夠成行返台. 1955年4月4日預定起航因故( 籌措資源.及天候不佳等 )期間也在基隆外海玩了兩天.因為還無法掌控帆及方向.延誤到16日曆經一百一十四天終於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舊金山.一路的血痔M奮鬥在周先生的敘述過程裡只能用豪邁.灑脫.爆笑來形容......六月份的比賽.他們幾位老兄八月才報到.利害吧!! 航行過程中曾經一度失連.急就章的報務員.我們周先生沒考慮到測滑現象.更忘了帶GPS害得美軍派出兩架飛機到太平洋撈針.當然是沒有結果的啦!沿途以海水洗米煮飯(好棒!都不用加鹽了耶!)遇到颱風.舵柄損壞.漂流....直到接受舊金山僑胞們熱烈的歡迎. 目前船還在美國.商請周先生將原圖尺寸寄回後再製作模型.甚至實船. 航載六勇士橫渡太平洋的自由中國號帆船,也承載了當年不為人知的秘密,時移境遷,在四十九年後的今天,成為傳奇故事。 種玉麟等人為何要冒險渡海?他指船員周傳鈞當年去信主辦單位詢問,主辦單位不但表示歡迎,還因為國際帆船比賽從來沒有中國風帆參加,主辦單位為他們特別設置中國帆船組。由於不會有其它對手,可順理成章獲「世界第一」,因此更堅定他們駕駛中式帆船到美國的決心。 他們變賣家產籌錢買船,一度爭取到基隆市政府支持負擔半數費用,但條件是船必須取名為「基隆市號」。當時的台灣省主席嚴家淦獲悉此事後爽快答應全額贊助,唯一條件是改為「自由中國號」。 他們為了買船,踏遍台灣與外島,最後終於找到一條福州造的老舊中式帆船。賣主說用了六年,但從霉爛程度看來,可能六十年都不止。 這條船相當簡陋,沒有無線電、導航儀器等設備,連引擎都沒有,唯一電子儀器是老式電報機,以及一具標準鐘。導航靠的是羅盤、太陽、星象與經驗。 不願裝置現代化設備還有一個原因,種玉麟說,當時加州外海底撈起古代中式船隻殘骸,可能中國人數百年前就已到過北美,所以想藉這次機會證明:中國人可以憑一條沒動力的破船跨越太平洋,而且比歐洲人還早。 經報章披露後,釵h團體對六人的勇氣相當讚賞,紛紛支持,美軍顧問團、紅十字會等都捐出罐頭食品及御寒衣物,讓他們帶在船上。 中國海專董事會董事張定渠說,蔣介石有一天如廁時,翻噫灝搢魽u自由中國號」的新聞,還笑說船名取為「自由中國」,萬一遠航失敗豈不觸楣頭? 種玉麟說,米勒要求隨行,當時大家覺得與外國人同船有點怪,但由於米勒在領館主管簽證事務,不敢得罪,所以同意讓他上船,沒想到因此省去美國簽證等問題。 種玉麟、胡露奇抵達來年,先後返回台灣,其它船員留在美國深造。胡露奇的學弟張寶鈞說,胡露奇返抵台灣,還獲蔣介石接見。 縮圖
野生動物
2006-10-04 12:25 #
這些人是真的對航海有熱枕,我們則是為了幾個臭錢不得己投入這個行業,有錢人是巴不得有大風大浪,可以享受冒險~刺激。苦命的船員是天天的禱告,希望風平浪靜,平安的回到家去。與他們相比,真是慚楣琚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