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62
:::
航海類網站、書籍、遊戲討論版

近接避碰 自序

李文愚
2019-06-26 08:54 #

自序

不論是”近接避碰”或是”進階避碰”,本書都是名至實歸。 Apple falls not far from the tree. 瓦罐不離井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事有必 至,理所必然。碰撞一向都是船員最大的夢靨,尤其是,無法了解碰 撞原理的人。所以想要成為稱職船副或船長,都要經過幾年痛苦學習 的煎熬,才能夠漸入佳境,有時候可能永遠無法順利過渡。做到船長, 還是會有緊張,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不時出現在避碰的場景中。 直到跑船生涯後期,才會覺得比較輕鬆,但並不是因為避碰的技術比 較成熟,而是因為家裡的經濟壓力比較小,才能放心操作。如果家裡 還有經濟壓力,就是做到船長,也還是日無寧日,進到擁擠水域,仍 不免膽顫心驚,抑鬱寡歡,這就是筆者早年的真實寫照,也是跑船生 涯輕鬆不起來的原因。

但是這種情形,應該很快就會打破,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人工智慧 的時代,自動避碰雷達不應該只是提供一些,諸如他船的航向航速, 風向水流與最近距離等測繪來的資料,這些東西好像有用,可以讓我 們更清楚認識,海面上船隻的動態,其實這些測繪資料對我們都沒用, 我們只要想一想,要做避碰,我們只需要使用相對運動線,與雷達的 尾跡顯示,由相對運動線可以看出它船的最近距離與碰撞態勢,尾跡 可以顯示他船的大概航向與航速,至於最近距離到底是 0.5 海浬或是1.0 海浬,他船航向是 225 度還是 250 度,這些機器做的事,對我們來 說,還真是難以言說,甘我們甚麼事。自動避碰雷達應該可以進步到, 依照他船的航向航速,方位距離,自動做出避碰的動作,並且在幾個 可能的預案裡面,選擇最好的方案。就好像現在的 Alfa go,可以打敗 世界棋王是一樣的,所以避碰運算的原理,最後總是會被物理學家推 斷出來, 作出自動避碰的程式語言,現在已經有自動避碰汽車,那對 我們在職的船員來說,真可以說是一種打臉。電腦都可以自動避碰了, 為什麼我們船員,只知道避碰規則,不知道避碰的原理,還停留在帆 船時代,在哪裡莫名奇妙,死撐活撐,表現淡定。筆者相信被電腦軟 體打敗的棋王,也會有一種衝動,想要去知道電腦的思考邏輯,或者 電腦只是靠著資料庫內的大量記憶,來和人腦對抗。本書就是我們避 碰的思考,但絕不是以思辯空談為樂,書中更以直覺的養成,慢慢啟

發感覺,邏輯運用的循序漸進,整合在船的各類知識,解決我們的盲
點與弱點,最終以應用為目的。

自動避碰船舶,現階段只是理想,電腦計算再怎麼樣,快速精準, 自動避碰程式做的再好,對船外的環境檢測,都不可能比的上人類大 腦,各位不知道有沒有做過,船外攝影,怎麼眼睛看的清清楚楚,遠 遠近近大大小小的船隻,照相機就是照不起來,如果想照,就得把船 綁起來,不可以搖,快門要做長期曝光,要不然那些小船、小星星、 小燈火就照不出來。不像有經驗的船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其中遠 遠近近大大小小的端睨,所以海員們,我們還是有工作要做,人員永 遠也不可能被從船上淘汰出來,既然要做,那就先得把功課做好。這 是沒有僥倖的,如果我們不能了解避碰的原理,只有盲目相信電腦設 計的程式,那就太過可悲了。

學術界對避碰專題的研究,汗牛充棟,有法規面的,有工程面的, 但是對實際上在船服務的船長船副,技術面的幫助有限,見樹不見林, 就像前面自動避碰雷達提供的幫助是一樣的,使用舵角是 25 度或 20度? 來船是右舷 30 度或 40 度接近? 對我們避碰的操船,有甚麼不 一樣,又有甚麼用處?在職海員對避碰的研究,也很少見到發表,難 道航運界的前輩,對避碰都沒有感覺,認為大家只要遵守 COLREG 避 碰規則與公司的當班航行守則,就可以高枕無憂,當然這是自欺欺人, 不得已的事,是沒有辦法的現狀。船舶避碰沒有被深究,大部分的避 碰課程,都只是講究避碰法規的條文是否熟練?對於真正需要的避碰 參數,例如,兩船碰撞距離 4 海浬時,至少需要轉向幾度才夠?為甚 麼碰撞距離只有 2 海浬時,轉向角度就需要原來 4 海浬時的兩倍,才 能安全通過?到所牽涉到的種種船隻迴轉性能,都沒有觸及與完全了 解。碰撞距離與兩船的距離有甚麼不一樣?為甚麼船員需要的是碰撞 距離?碰撞距離的定義是甚麼?這些都是,我們每天航行當班的時 候,隨時要用的實務,有人也許要反問了,避碰需要轉向的度數?要 看來船的方位航向航速而定。這些參數,恰恰是自動避碰雷達才能夠 提供的東西,事實上,這些參數,卻是不相干的數字。誰開車還帶著 一部雷達,都是憑直覺來反應。船隻會不會出事? 關鍵只有一分鐘, 一分鐘前,反應過來沒事,慢了一分鐘就會出大事。事實上本書並不 是博士班的課程,只是把我們心中最空虛的這塊,把它補起來,在做

避碰的時候,不再靠著我們的膽量,測試著我們的耐心,依賴著我們
的經驗,憑藉著我們的權威。

避碰實務分成幾個部份,目測避碰實務,雷達避碰實務,航路避 碰實務,操船避碰實務,人因避碰實務,掌握前面四種技術,還是不 能避免碰撞的發生,錯誤機率最高的,卻是人因避碰實務。想要避免 人為因素造成的碰撞,絕無僥倖,只有一步一腳印,做好自己的基本 功。事實上,很多的事故就是專業知識不足,人為因素只是一個標籤, 用來掩蓋諸如緊張,焦慮,恐懼,惶恐等情緒,這些情緒原因只有一 個,不確定性。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要不害怕也難。要做 情緒管理不是深呼吸,參禪打坐,修身養性就可以,消除所有壓力的 來源。不確定就是專業知識不足。遇到不懂不會的事情,不確定感隨 著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強,緊張,焦慮,惶恐等負面感覺,也越來越 強,直到碰撞發生,有如當頭棒喝,直接進入放空的階段,產生碰撞 反應,僵屍態。一次經驗一次教訓,很可惜的是,事故不能提高專業 水平,只能提高警覺性,更小心更耐心更注意,事故帶回來的是初心, 把我們跑船年輕時的戒慎恐懼,又帶回來了,結果那些緊張,焦慮, 惶恐又回來了,週而復始,讓在海上的日子,永無寧日,造成的身心 傷害,就不是榮譽退休,可以彌補的。如果沒有不幸事故發生,卻又 疏忽,把錯誤當作是實務,把船多交通密集當作是日常作業,習以為 常,不以為意,造成事故後,又再後悔不止。三十年後,一切又從頭。 說的就是,這種無知,所造成的惡性循環,對公司的管理部們來講, 也是永無解決之日。

本書雖然對口的是在職海員,真正解救的是,卻是手裡沒有舵輪 的高級主管?如果能多培養與留下一些適任的台灣船副,以後台灣船 公司的高級主管,才不會變成大陸人,這是我們同舟一命的事業,每 一條船上,至少都應該備置本書,讓上船的船副船長,有可以研究討 論發展養成的機會,因為書上提供的知識,不是所有船型都可以適用, 對您的船隊來說,合適的操船參數,就要靠您船隊的弟兄,才能夠總 結出來,這要公司船隊整體的力量,不是靠肯花一點錢買書的個別同 仁,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個小心,應該是充分的事前準備,不是人到 海上,工作量急劇上升後,才患得患失的瞻前顧後,慢慢的看看這個,

想想那個,試著從最混亂的場面,去收集最有用的資訊,看著前輩緊 張的怕東怕西,自己惶惶然的跑前跑後。航運界不是沒有能人,能夠 識破這點機關,只是少了那麼點機緣,沒有那個契機,能把避碰的常 識,綜合起來,成為實用的科學,加之時代進步,老成凋零,新的雷 達避碰實務,還沒建立(第三章以自動避碰雷達目標,判斷 1. 碰撞危 機 2. 碰撞距離與 3. 碰撞時間)。;目測避碰實務,又要消失(第五章 碰撞危機);航路避碰實務,沒有能與避碰的需求結合,造成額外碰撞 與近接的局面(第九章航路規劃);操船避碰實務,又常常造成船隻失 控(第六章操船藝術)。這是幾個殘酷的事實,筆者常常翻閱各國的碰 撞案件調查報告,可以說,這不是單一現象,全世界的航運界,都是 一樣,各位讀過本書,日後再有研究相關案例,儘可印證筆者所言, 是否正確? 再明白的說一句,本書的觀點,到現在還是全球獨家,雖 然筆者與各位一樣,對 COLREG 避碰規則不甚了了,經過一番番的研 究,才能明瞭條文上的文字,實際上都是有它的用意(第七章、第八 章)。加之筆者事必親躬的個性,對於大家都不敢碰的領域,諸如多船 隻避碰,狹窄水域避碰,高速船避碰,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與實務基 礎,”近接避碰”更是職業上,需要經常接靠它船的從業人員,包括拖 船,補給艦,海巡署,海軍艦艇等必備的工具書。十年前,有個機緣, 本書早期的版本 MANAGING COLLISION AVOIDANCE AT SEA,能在英國 航海協會,集結出版,英國皇家海軍的訓練准將,非常稱讚,要求皇 家海軍的艦艇,每船必備一本。當然那時的版本,不夠完善,研究還 不完備,在台灣知道的人也不多。現在的中文本,又經過 10 年,共做 了 5 次改寫,雖求各方英豪共襄盛舉,卻不可得,能夠在台灣完整的 發表,皇家海軍如果知道,恐怕需要找人來好好翻譯一下,才能得其 精髓。當然這都要感謝船長公會理事長徐國裕船長,能提供這樣一個 機會,讓本書能由公會發行,服務鄉親。更需要感謝的是船長公會秘 書長

  李蓬船長,熱心船員專業的提升,多次熱情邀約講座,並不辭辛
勞,為本書一再校對排版,爭取本書先以中文版面世,讓台灣船員的
實力,能讓世人尊敬,至於中文譯詞與國立編譯館不同的地方,就得
請讀著見諒。爭名求利,本書都談不上,這些研究,只是將筆者當年
跑船受到的煎熬,化作各位以後成功的踏腳石。

台灣船員正站在歷史的轉戾點,我們有全世界港口最密集的海岸 線,是全世界船公司最密集的島國,還有全世界最悲情的海事文化, 〈船歌〉,〈男兒哀歌〉、〈惜別夜港邊〉、〈船上的男兒〉、〈港 都夜雨〉、〈安平追想曲〉、〈心愛的再會啦〉,我們可以抒情,但 不可以喪志。再多的避碰體驗,沒有系統的了解與理論的支持,我們 不知道自己的經驗,是否值得傳承,更無法與時俱進,開花結果,當 然這也是筆者這 15 年來的不斷反省自問,到底寫的這些東西,有甚麼 用? 依據 P&I 的統計,現在船員普遍缺的是,對船隻迴轉性能的了 解,這件事只要看 COSTA CONCORDIA 歌詩達協和號 2012 年擱淺全損, 就可以知道,這可不是隨便講講。迴轉性能的了解,包括 3 個部分, 迴轉支點,迴轉半徑與迴轉速率。迴轉支點是 17 年前我親自登門,在 啟蒙方信雄船長家裡求教的,那時我雖然已跑了十年船,做過紅牌大 二三副,年過四十三,對此卻是一無所知。迴轉半徑也是 10 年前,偶 然才知道的,迴轉速率,卻是最晚 3 年前才知道的,那已經是我離開 學校 30 年以後的事,所以人生的跨度,沒有保證一定的了解,能生成 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何況沒有念茲在茲的探討。筆者相信這些知識, 最後的集結,代表的是自己的一份責任,也是世界航運界對避碰實務, 需要做出真正改變的開始,多年來,才會持續以英文著作。中文版不 但價錢少了一半,更顯現了中文在學術領域的優越性,只要五千字, 就可跨領域學習,如果沒有船長公會催生的中文版,各位最少需要五 萬字的實力,才能掌握英文版的說明。各位如果讀的辛苦,只是不夠 熟練,長期記憶不夠,不必急,慢慢來,利用時間練習,經過 2 個月 的時間,成效就會慢慢顯現。古人說心存不欺,是不能自欺,盡信書 中所言,也不能欺人,未加驗證,就隨意引用,學而不思則罔,這一 層小心求證的功夫,才是我們台灣職業海員的驕傲,也是以後我們台 灣船員立足世界,再造航運大國的憑藉。

海上的健兒們,吾其共勉之。

作者謹識於  2017 年 7 月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BCZO6 ... KTyVh1ZxxtOEbVa0w/prefill